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二章 斗争(2 / 2)

不可否认,国营企业为国家建设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建国初期,正是众多国营企业,加快了国家工业化进程,打下了现代化的基础,也为随后的经济腾飞创造了条件。正是依靠国家垄断制度,中国在极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中国建国初期的经济展方式是否正确,看看印度就能明白。

只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政策,不可能长期存在,也不可能长期有效。早在二十世纪七零年代,国营经济就被证明走不通,更有活力的民营经济才是市场主体,才能为国家展提供主要动力。随后二十年,中国经济飞展,正是民营经济第一次解放取得的成果,也是民营经济重要性的直接体现。

中国经济要想继续飞展,就得给民营经济第二次解放。

傅秀波明白这个道理,很多人多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并不表示,所有明白这个道理的人都会这么做。

原因很简单,决定行为的不是认识,而是利益。

作为既得利益集团的代言人,易援朝并不主张给民营经济松绑,反而认为高度展的民营经济将破坏中国的基本社会结构,造成社会动荡、价值观沦陷、思想混乱,甚至是更加严重的危害。

按照他的观点,必须严格限制民营经济,国家继续垄断战略性行业。

在特殊时期,保持国有垄断没有错,傅秀波也不反对。比如在能源领域,国营三大石油公司仍然占据着六成以上的市场份额,是军队油料的主要供应商,也是国家战略储备的主要承担者。

问题是,只有打破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展的利益链条,才能推动经济展。

易援朝的主张,明显与傅秀波相悖。

国内经济政策如此,对外政策也是如此。

在这场斗争中,傅秀波的态度非常明确:架空国家元。

关键不是谁担任国务院总理,也不是谁担任国家副元,而是谁控制军队,谁得到军队支持。

为此,傅秀波不得不把6风烈留下来。

在黄峙博搞定军队内部问题之前,6风烈具有不可替代性。说得简单一点,只要6风烈在中央,傅秀波就可以高枕无忧。

6风烈留下来,对推动军事改革也有帮助。

二零二三年,黄峙博起了第二轮军事改革行动。这次的改革,以调整军队的组织结构为主。

三年后,取得了第一项改革成果:整合海军6战队与6军两栖部队。

按照黄峙博的安排,两栖部队并入6战队,成立6战队司令部,同时升级为独立兵种。

编制上,6战队仍然隶属于海军,只是在作战指挥上,直接听从总参谋部的命令,与海军协同作战。

也就在这个时候,牧浩洋获得了晋升中将的机会,不过是6战队中将。

以当时的情况,牧浩洋是接替吴建军,出任6战队司令的最佳人选。原因很简单,6战队能够兼并两栖部队,与他在非洲打的特种战争有直接关系。如果没有在非洲战场上的出色表现,6战队也没有资格兼并两栖部队。

作为前线指挥官,牧浩洋对6战队的战法战术、以及建军重点有清楚认识。

为了让牧浩洋出任6战队司令,黄峙博开出了一个极具诱惑力的条件:以海军中将身份统领6战队。

即便如此,牧浩洋最后还是拒绝了。

原因有两个:一是牧浩洋不想走老路,二是主要竞争对手是曹安国。

黄峙博没有强迫牧浩洋去6战队,最终让吴建军留任一年。如果一切顺利,曹安国将在二零二七年底出任6战队司令。

与6战队改革同步进行的,还有各军兵种指挥体制改革。

按照黄峙博的安排,在完成改革之后,四大军兵种司令部只有行政管理权,直接向国防部负责,不在拥有所属兵种的指挥权,由总参谋部统一指挥各兵种,以提高各兵种协同作战的能力。

显然,这轮改革,是在为接下来进行的第三次改革做准备。

作为中国军队中,多兵种协同作战理论的起者,黄峙博肯定会推行第三轮改革,打破原有的作战指挥体系。

至于怎么该,恐怕只有黄峙博清楚。

改革,肯定动了某些人的蛋糕,也肯定会产生矛盾。

黄峙博与腾耀辉的矛盾就集中在第二次军事改革上,因为改下来后,像腾耀辉这样的军种司令将被架空。

如果不是6风烈出面,让黄峙博立下规矩,订下三大军种司令轮流担任总参谋长,恐怕腾耀辉早就跟黄峙博翻脸了。

作为黄峙博的追随者,牧浩洋非常清楚军事改革的重要性。

中国军队要想在下一场战争中取胜,就得大力推行军事改革。要想证明改革方案是否正确,也只有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