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7节(2 / 2)


  “凉州在哪儿?那都有什么?”阿媛坐在紫檀镶楠木心的杌子上,脚丫轻荡,小脸一派神往,她觉得嘉柔手里的骨笛神秘极了,凉州也神秘极了。

  嘉柔笑眼弯弯,朝她小巧秀挺的鼻子上一挺:“凉州呀,有的东西可多了,地上有大漠,雪山,芨芨草,骆驼,天上有鹞子和秃鹫……对了,夜里还能听见啊呜啊呜的狼叫!”她顺势做了个吓唬人的动作,阿媛身子一歪,惊异地睁大了眼睛,险些掉下去。

  嘉柔扶稳了她,咯咯笑起来,再定睛,见阿媛不错眼地盯着自己看,便问:“怎么了?”

  “我母亲从不这样笑。”阿媛认真说,又补充道,“我们府里没人像柔姨你这样笑,我母亲都是这样笑,你看。”小孩子正襟危坐微微一笑,极淡极浅,那神情,端庄温婉却莫名疏离,把个夏侯妙平日神态学的惟妙惟肖。

  嘉柔笑容慢慢褪去,不知怎的,觉得哪里怅然若失,她把阿媛往怀中一抱,骨笛塞到小手中,教她拿捏,甜蜜蜜地往那白嫩嫩的小脸上蹭了一蹭:

  “我教你吹骨笛。”

  “柔姨,母亲说祖父和父亲明天就回洛阳了,你说,父亲从辽东也会给我带鹫鹰做的骨笛吗?”阿媛紧挨着嘉柔,小声地问。

  辽东?嘉柔出了片刻的神,那人的模样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她轻轻蹙眉,听阿媛继续有一搭没一搭地说,“我也好久没见舅舅了,柔姨,你能带我去舅舅家吗?”

  嘉柔回神,摩挲起阿媛的小耳朵:“舅舅忙呀,你舅母又病了等她好了,我一定带你去。”

  是夜,嘉柔睡在帐子里被褥铺陈地似乎厚了因而出了些微的汗意,外头风声过竹,犹如雨下,到了后半夜终在不安生中倏地坐起。她做了噩梦,那人的环首刀似乎依旧贴着自己的脸颊,凉且血腥,嘉柔呆坐一阵,面颊躁红,她怎么梦到这人了?

  腰眼微酸,下意识用手一摸,被褥里温热粘濡的一片,不用看,嘉柔也知道自己这是来癸水了。她臊了片刻,什么人都没喊静悄悄收拾了自己,随后躺下,枕着风声迷迷糊糊又睡了过去。

  作者有话要说:  下次周六更,邪魅一笑。

  第9章 一捧露(9)

  辽东大捷,小皇帝心里自然欢喜,有模有样地问起有司仪典进程。得知大都督把人口内迁,又是屠城,心里琢磨不透到底是好与不好,大将军刘融在旁边不管他孩童心思,点了尚书左仆射,也就是大都督之弟桓旻来主持郊迎供奉礼仪。

  这是天子登基以来,国朝迎接的第一场大胜。

  当日,百官一早到齐,由御史中丞点卯,事后天子坚持亲迎以示宠渥,只是一身行头,里里外外,不知叠累了多少件衣裳:九彩衮龙袍、白玉革带、锦绶,一样不少,尤其腰间御剑,因他身量尚矮,刻饰于腰胯骨处,十分别扭。

  桓睦的大军在京郊整顿驻扎,天子诏令一到,浩浩荡荡一众人,军容整肃,除却甲胄与武器碰出铿锵玉响,再无杂音,在烈烈大旗下入了洛阳城。

  城上立着矜持的小皇帝,城下,则是首辅大将军刘融亦着甲胄,他生的高壮,容貌甚伟,此刻据于马背神情傲然。身后是其胞弟中领军刘放和中护军夏侯至领衔的黑压压洛阳城禁军。

  见桓睦到了,小皇帝忙从城墙下来,乘辂车而出。此刻,金鼓咚锵,彩旗挥舞,宛如一个云霞世界。桓睦已离马而来,他战甲在身,虽有无须跪拜殊荣,却仍单膝跪倒深深拜向眼前:

  “臣桓睦叩见陛下,陛下亲迎,皇恩如此,臣惶恐。”

  听他如此说,后头一众裨将副将纷纷跪倒称颂谢恩,小皇帝转身看了眼大将军,才托桓睦起身:“大都督去国半年,听闻一直鞍不离马,甲不离身,战不旋踵才得今日之胜绩,朕当亲侯大都督。”

  几句事先被教好的虚话,小皇帝自觉说的完满,很是快慰,往大将军那又是一瞥,似要个赞赏的眼神,果真,刘融那修饰整齐漂亮的胡子稍微动了动,对小皇帝略一颔首。

  悠悠说道:“陛下,可以请大都督策马入太庙了。”小皇帝心潮澎湃,由四朝元老须发皆白的领军将军蒋济率禁军在前领路,往内城方向行进。

  身后百官当即起身随行,最前方小皇帝已换乘“八骏革辂”。这时候,金鼓大作,欢闹震天,声闻十里,自这一干人入了内城,两旁京城百姓,早倾巷而出,充塞夹道,越发衬得场面蔚然壮观,热闹极了。

  这样忙到庆功宴开席,太后出来,诸将忙又起身再拜。

  太后出身河西大族,西平郡人,先帝弥留之际方立其为后,养子齐王继位,尊皇太后。

  未至三十的妇人,蛾眉杏眼,华服之下四平八稳。烛光映面,那一双眼睛里情绪泛泛,跟桓睦说了几句无关痛痒的官话,觥筹交错里,目光似有若无从桓行简身上滑过去了。

  这样的目光,不是第一次了。

  桓行简遮袖饮下太后遥敬过来的一盏酒,蜻蜓点水的,两个成熟男女的目光相遇即分。如他所料,一片残山剩水之后,大都督、领军将军、太仆等一干加起来有几百岁的元老们被太后留了下来。

  包括身为散骑常侍的他,和另一员外散骑常侍。

  太后移了宫,往榻上一坐,美目流转,见底下一群快要入土的老头子们眼不明嘴不清地站定了,一个个的,怎么瞧怎么萎顿,连平时精神的桓睦也不知是否为行军所累,看着竟不及之前印象里的矍铄。

  那张口脂红艳的嘴唇便幽幽泻出一丝哀怨来,刚还端庄平和的太后,换了面孔:

  “今日,见大都督凯旋,我终有了指望要讨个公道。”

  说着,眼中淡淡的嫌恶掠过蒋济等人,毫不遮掩,反正老头子们都耷拉着眼皮,也看不到她。

  “臣不敢,大魏在陛下和百官身上担着,太后的指望也正在陛下和百官。”桓睦面色潮红,像是不胜酒力的模样,他的确饮了不少酒,嗓音也跟着疲惫。

  太后心底冷哼,忍不住腹诽桓睦:自己什么还都没说呢,老狐狸,不过真的是一只“老”狐狸了,让人丧气。

  于是,脸上那两道细眉弯弯一蹙,掏出帕子,在眼角按了按:“大都督出征在外,恐怕有一事还不知道,大将军好大的动静,奏请陛下要将哀家迁永宁宫,说陛下十岁了,当与老师重臣慢慢学习处理国事,哀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当与陛下分开……”

  话到此,太后则完全是一副柔弱寻常女子的模样了,眸中晶然,越发幽怨,“陛下才十岁,大将军这是要离间我天家骨肉,不肯全我母子伦常,我倒想知道,大将军既要迁我至永宁宫,他又几时还政于陛下?”

  不等桓睦开口,真的低泣起来,“当初,先帝临终将陛下托付于大将军大都督,亦托付我,这让哀家百年之后见了先帝,从何说起?”

  坐上的太后,哭起来嗓音妖妖细细,梨花带露,直哭的一干老头子手足无措,纷纷劝慰。

  “尔等同为肱骨,侍奉我大魏几代帝王,如今,怎么对着个大将军竟连一句也劝不来?日后又有何脸面去见先帝?”太后抽抽噎噎,趁机把蒋济等人数落个遍,“你们倒是说,我不过照料陛下起居琐事,人伦而已,岂是干政了?”

  蒋济等面面相觑,心里何尝不想发作,大将军辅政以来起先还与他们这些老头子商量着来。好景不长,正始二年夏伊始大将军越发我行我素,中枢人事浮动极大,制度更是乌烟瘴气乱面目全非。

  发泄完毕,太后臻首低垂把泪水一收,轻轻透上口气,只盯着桓睦,逼他表态。桓睦抬首望向太后,倒也不避对方目光,苍然说:

  “昔年文皇帝有诏书不准后宫辅政,可陛下年幼,当全太后与陛下母子亲情,大将军虽为社稷故,确是操之过急了。”

  说了等于没说,但话落到耳朵里受用几分,太后这才颤巍巍把鬓间松动的金钗慢慢扶正,不置可否,慢条斯理说起另一事:

  “我近日督促陛下读书,读的《左传》,”她把手一伸,搭在婢女腕子上,起身走了下来,轻移脚步,裙摆拖得老长发出细微的摩擦声,在水磨金砖下,莫名悦耳。

  “读到襄公二十六事,卫献公说,政由宁氏,祭由寡人,陛下不太懂问起我,”走到立在一干老臣身后的桓行简身边,暗香浮动,太后眼眸余光瞥他,“我不过一介妇人,哪里懂《左传》,散骑常侍是陛下近臣,常伴左右,如今回来了要用心匡扶,第一件事就是告诉陛下,什么叫政由宁氏,祭由寡人。”

  两人离得极近,近到太后捕捉到空气中年轻男人身上的纯粹气息,那样的沉,那样的深,他衣袖间的沉水香冷清而又浓烈地直往心尖上滚,沸水般过了个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