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二百章因果(1 / 2)





  第一场考试结束,流程跟乡试相似。

  收卷官签名按印,外帘弥封官将考生姓名封了,但会注明“南”、“北”或“中”。从墨卷中挑出有问题的试卷,然后将卷子送往由数百名誊录人员组建的誊抄所,那些誊抄人员会用朱笔誊抄成朱卷。在确认无误后,才将墨卷在外帘官处封存,朱卷送到内帘飞虹桥上。

  籍贯的重要性,在这个时代就已经体现出来了。

  为什么这些举人的试卷会被分成南、北和中,这事得从著名的南北榜案说起。

  南北榜案,又称春夏榜案、刘三吾舞弊案、南北榜之争、南北榜事件,这是朱朝初期科举考试中的重大事件。

  洪武三十年三月五日,是会试发榜日。

  这一日,皇榜刚一悬出,群情立即哗然。榜上共录取五十二名贡士,从第一名的宋琮到最后一名刘子信,无一不是江南的考生,北方举子统统落选。

  三月殿试,取福建闽县陈某为状元。

  北方举子对此相当不满,他们认为主考官翰林学士刘三吾、副主考官白信蹈因自己是南方人,就袒护南方人而压制北方才子。群情激奋的考生,用泥团将高悬的皇榜打得七零八落,随后浩浩荡荡地向礼部闯去。

  一时间,南京城里糊满了大大小小的纸片揭帖,矛头直指刘三吾舞弊。

  朱元璋接到礼部奏报,震怒异常,亲自查问主考官刘三吾。刘三吾已是八十五岁高龄却认为榜单没有问题,对朱元璋说:“北方在元朝的残酷统治下民不聊生,文化受到极大摧残,历数十年来,北方举子文章远不如南方举子,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南北同榜,必然也会出现南优北劣的局面。”

  朱元璋听后却龙颜大怒,当即下令将刘三吾赶出皇城,也将副主考官白信蹈停职罢官,并亲自找到翰林院侍讲张信,让他主持复查会试考生的试卷。

  经过二十多天的锁院查卷后,张信向朱元璋禀告复查结果:“臣已认真查核,发现南北考生成绩相差确实悬殊,就连最末一名的刘自信也比北方的优秀者高出许多,而且以文章定优劣,以才华定名份,是国家的一贯制度。现在北方人的试卷仅能列为第五十三名,但名额有限,不能重新更动。”

  朱元璋听后则认为是张信故意把成绩差的试卷拿给他看,随即安排刑部调查刘三吾等人的案情。

  刑部尚书领会上意,先将刘三吾、张信、白信蹈等统统入狱,严刑逼供,但毫无结果,于是又抓了三方的家人几百,在严刑逼供下终于造出了一个六百多人徇私舞弊的证词,上报朱元璋。

  朱元璋朱笔一挥,批道:刘三吾、白信蹈是蓝党,张信是胡党。将白信蹈、张信以及同科的试官二十多人,全部凌迟处死。

  刘三吾因年事已高,流刑充军,所选贡士全部罢黜,其中被朱元璋点为状元的考生陈某也以行贿的嫌疑问斩,至此受牵连者不下数百人。

  这年的四月底,将这二十多位考官绑赴刑场执法。

  六月,朱元璋又亲自阅卷评点出六十一名贡士,第一名是河北的韩克忠,第二名是山东的任伯安,六十一名贡士中竟无南方举子一人。因所录六十一人全系北方人,故又称北榜。

  黄榜张出,北方举子欢呼雀跃,举国公案至此了结。

  ……

  只是事件证明,马上能打天下,但却不能马上治天下。这刀确实是北方举子的情绪安慰了,但是最核心的问题没有解决,南方学子的水平确实是要高于北方学子。

  到了仁宗时期,南北书生的实力对比还是很明显,但他并没有采取他祖父的砍头安慰政策,而是采纳大学士杨士奇的提议,推出了“南北分榜”的科举政策:“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

  到了宣德年间,又从南北卷中分出中卷,规定南卷取五十五名,北卷取三十五名,中卷取十名。虽然在景泰年间一度废除南北卷制度,但是因为触及到太多人的利益而遭到强烈反对,于景泰五年再次恢复南北卷。

  南卷的范围包括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五省,以及南直隶的应天、松江、苏州、常州、镇江、徽州、宁国、池州、太平、淮安、扬州和广德州。

  北卷范围是山东、山西、河南和陕西四省,北直隶的顺天、保定、真定、河间、顺德、大名、永平、广平和延庆州、保安州,以及辽东、大宁、万全三个都司。

  中卷范围是秦西、西南、云南、贵州四省,以及南直隶的庐州、凤阳、安庆和徐州、滁州、和州。其间各卷的数量有小幅度的调整,到正德年间成为定制,没有再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