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3节(2 / 2)


  仨人听说苏湘玉要去养鸡,倒是很高兴她能不继续挖排碱沟,兴奋的帮她把铺盖卷好,把她送出来了。

  走的时候朱小洁本来想送她一把挂面,但想到自己挂面也不多,就送了苏湘玉五根挂面。

  余微微想送她一颗鸡蛋,但犹豫来犹豫去,没舍得鸡蛋,送了她半截红薯,至于徐文丽,自己也穷的什么一样,反而要走了苏湘玉一双烂到脚跟子都没了的秋鞋。

  就这样,苏湘玉从宿舍出来了。

  “苏知青,啥玩艺儿,你真要来帮我养鸡?”现在养鸡棚里的知青叫于磊,是个脸蛋圆圆的东北小伙子。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脑子潮了,本来是嫌东北太冷,想插队,找上暖和的地方,有人骗他说边城不冷,冬天的中午都可以披着长纱吃西瓜。

  于是于磊来了。

  确实,中午热的可以披着纱裸/奔,但是没人告诉他晚上冷的就算披着羊皮袄也能冻成冰棍啊。

  “这是麦麸、这是瘪豆子,还有这个,这是瘪谷子,甭说产蛋了,只要下一次雪,咱们的鸡就得给冻死一批,死一批上面就得骂咱们一顿。”于磊说。

  湘玉摸着粮食,虽然全是些充满着石子的瘪谷子,瘪豆子,但是,再瘪它也是粮食。

  而她,一个十八岁的女孩子,已经吃了整整两年的红薯和苞米,几乎没有吃过一粒米了,她现在的样子,只能用皮包骨头来形容。

  这种情况下还能坚持天天帮助别人,脑子里进水了吧,很好,现在,苏湘玉就准备把自己脑子里进的那些水全部给排出去。

  于磊披着一件毡毛外露的生羊皮袄,裤子上系的绳子打结太多,都快垂到地上了,要不是那张跟湘玉一样皴裂的脸上,那张嘴巴里还讲的是普通话,湘玉都不敢相信他曾经也是个城里孩子。

  “咱有煤吗,能不能生个炉子出来?”湘玉说。

  于磊摸了把脑袋:“煤?苏知青你该不是讲笑话吧,你们宿舍都没有煤,咱们又哪来的煤?”

  《如何让母鸡在冬天多生蛋》一书里说,要在冬天让鸡生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给房子升温,不论怎么样,要把房间温度维持在十度左右,太高鸡会以为到了夏天,也不会生蛋,太低了鸡冷,不愿意进食,也生不出蛋来。

  “想办法吧,你有什么办法把咱们鸡棚的温度给提起来。”湘玉拍了把鸡棚,见于磊若有所思的盯着自己的饼干罐子,于是郑重其事的打开,递了他一片饼干。

  于磊接过饼干,小心翼翼,赶忙舔着两只手:“你让我想想办法。”

  没有煤,没有燃料,在这种冰天雪地里,要把鸡棚的温度给提起来,那无异于异想天开。

  “你要能想到办法,我再给你三块饼干。”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于磊这小子是因为太能跟人打架,才被冯明逊赶来养鸡的。

  用农场里所有知青的普遍认为,他只要跟人相处三秒钟,就能让人有想暴揍他一顿的冲动。

  就是兔子盯着他看三秒,也会咬他一口。

  但是苏湘玉跟他相处过,发现他除了看起一欠揍之外,脑瓜子其实还挺好使,所以才问他找办法。

  果然,于磊一拍脑袋:“要不,咱们给鸡棚下面填高梁杆试试?要你有钱,我还能帮咱们弄到煤呢,那个升温更快。”

  就说嘛,猫有猫路,蟹有蟹路,于磊这家伙,交往着一大批游荡在边城的不法分子,湘玉就知道,他一定有办法。

  鸡棚是分两层的,下面一层是用来出鸡粪的,而上面一层,才用来养鸡,中间的空隙里,则是往下扫鸡粪的地方。

  农场里别的不多,苞米杆子倒是有很多。

  湘玉看着于磊,于磊也看着湘玉呢。

  “苏知青,既然要搬苞米杆子,咱俩一起上啊。”于磊说。

  湘玉把饼干罐子放到了铺好的铺上,自己也掏了几片饼干吃完,才说:“好,我马上就来。”

  不就是扛苞米杆子吗,遥想上辈子,三年高中,隔壁班的同学受不了压力跳楼的时候,苏湘玉的笔只在纸上停顿了三秒。

  同桌得了抑郁症大哭的时候,她只是安静的抓起耳塞放到了自己的耳朵里,专心学习,应付考试。

  遥想上上辈子,她还扛着铁锹,冰天雪地里敢跟天地叫嚣着挖排碱呢,妄图要战胜大自然呢。

  不就养鸡吗,那就干吧,干出成绩来,系统是不会辜负她的。

  第4章 收小弟(修)

  “湘玉,你家湘秀率着文工团的几个姐妹,要去挖坎儿井的地方进行表演,冯主任跟她们一起去,你就不打算去凑这个热闹。”大清早的,朱小洁一把推开门说。

  朱小洁,余微微和苏湘玉,徐文丽几个在申城就是同班同学。

  不比余微微老实,徐文丽懦弱,朱小洁相对要聪明一点。

  这姑娘,用俗话说就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家里没啥人,在申城就一对象,因为是个工人,还经常给她寄东西,所以她在整个农场算是比较骄傲的姑娘。

  不过,最近应该有很久,对象没给她寄过挂面了。

  无它,人家在城里另外了谈了别的姑娘,把她给甩了。

  而过一阵子,她会偷男知青祁大力的三片饼干,偷了又不敢承认,祁大力以为是徐文丽偷的,当众骂了徐文丽一顿,于是徐文丽就上吊自杀了。

  当然,因为三块饼干,一条人命,几个同学也就彻底的翻脸了。

  “我就不去了,你们也千万小心一点,挖坎儿井可是人家本地老居民们的技艺,而且技术早在解放前就失传了,那可不好挖。”苏湘玉说。

  第一世,苏湘秀提出挖坎儿井的时候她也反对过。

  但是没人肯听她的。

  于是死了好几个知青。

  苏湘玉要去挖坎儿井,那简直就是脑子不正常了。

  </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