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农家子的科举奋斗路第179节(2 / 2)


  就连从前最是难以耕种的蛮荒之地,得了此物竟也能种出足以饱腹的食物来!

  有那本就偏僻穷苦之地的官员心存不忍,便想要先将这一季的作物分发下去,好叫百姓赶着夏日落种,届时到了冬日里,家中刚好能收获一些存粮。

  只是这样的想法还未落实,朝廷便如未卜先知一般再下严令。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先前试种土豆和番薯的地方,都是朝中诸位权贵,乃至皇室的私产。

  这些人家的庄子,若非是在京郊,也是置办在江南,且还都是最最上等的良田。

  谁没事儿回去那等蛮荒地买农庄?

  是以,在没有确认这二者在当地的生长情况之前,粮种是怎么都不能随意发下去的。

  更别说此时是近夏日里,正农忙的时候,这会儿把新粮种发下去,不是平白分散百姓的精力吗?

  若是这新粮种在当地是不宜夏日播种的,那误了农忙又种不出粮食的百姓,后头该怎么活下去?

  有了朝廷严令,各地官府也都不敢轻举妄动了。

  只有民间关于高产粮种一事的传言,已经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百姓们对于此事的态度,也从起先认为是无稽之谈,发展到半信半疑。

  如今有了朝廷希望各地官田种满一年,再行在当地发放新粮种一事,百姓们再提起此事,便都是只有期待了。

  若是这粮种当真是被直接发放下来的,他们还未必敢种。

  可如今瞧这话头,都是说这粮种会在他们当地的官田里先种上一年,明了何时耕种何时收成之后,才会发放给他们。

  这便让百姓们的疑虑消退了大半。

  官田又不是庄子,能用水泥高墙直接围拢起来。

  有那胆大的农人摸去官田附近瞅上一眼,瞧那田地里确实长着郁郁葱葱的陌生作物,众人还有什么不相信的。

  在民间风向都转为期待朝廷何时发放新粮种时,第二批出海的船队传回了消息。

  因着前头的经验在,此番出海较之先前更为顺畅。

  预计不到两个月,船队便能抵达大炎。

  如此一来,第三批船引也该提上日程了。

  第三批船引的数量被定为了一千张,依旧采取秘密投标的方式购买。

  只是这一次的中标者数量,直接被提到了五十人。且每人最多不得购买超过五十张。

  穆空青耐心地等到船队归来,等到该打听的人,都将船队此行获利打听得差不多了,这才公布了投标的时间。

  而这一次的最高标价比之去年有过之而无不及。

  覃家开出二百万两白银每张的价格,求五十张船引。

  此外,报出百万两白银以上价格的,共有三十二人。

  穆府刚腾出来不到一年的库房,又一次被沉重的箱子填满了。

  即便是秦以宁又一次为购入船引花费白银上亿,也没能将穆府的库房空出多少地儿来。

  “如今那明眼人都知晓,又是高产粮种,又是抬举商户的,海贸开放那是早晚的事儿。”秦以宁拿着船队递上来的册子细细翻看,同一旁的穆空青道。

  穆空青手上也拿着一册随船出海者撰写的《番邦诸国纪实》,听了秦以宁的话后,穆空青轻笑道:“越早出海,赚到的便越多。若是有心,现在出海的船只,即便是只装金银返程,也未尝不可。”

  这话可不是穆空青瞎说。

  事实上,大多数船队出海之后,都一心只将货物换做金银带回来,甚至能装到船只吃重受不住。

  也就只有穆家和少数几家船队出海,才会特意留出载重,带上不少番邦货物回来大炎售卖。

  这是因为穆空青和秦以宁心里早就清楚,海贸早晚都会被开放,将生意长久地做下去,才是真正能赚足银子的。

  可旁人却未必有穆空青这层关系在,也就没有秦以宁知道的多。

  他们只知道,金银都是有数的,许多物件也只有数量少了,才能真正卖上价。

  去得晚的人,自然就只能喝汤了。

  有了这几次的投标,穆空青又盘算了一下时间。

  船引的价格能固定下来时,应当恰好赶上高产粮种在大炎境内被推广开来。

  日子一天天地过,今年除夕别说是穆白芷了,就连穆白芍一行人也没有回京城。

  偌大的穆府只有穆空青和秦以宁俩人对着守夜,还叫人颇有些不习惯。

  不过,因着除夕时宫中特意送到穆府的年夜大菜,穆府在后头几日倒是热闹非凡。

  永兴帝在除夕时的这么神来一笔,再联系到如今的高产粮种最初的出处,不少人心中都有了决断。

  如今是各地都还未种上新粮,他们还能进穆府大门。

  若是等今年过去了,各地的粮食收成报了上来,这穆府的门可就未必是他们能进的了。

  既如此,自然是要趁着这会儿加紧来烧烧热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