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夏日机关 1(1 / 2)

夏日机关 1

信息处

以前机关里并没有这个处,随着形势和发展才有了这个处。可以说信息处是新生事物,现在的新生事物人们到处都能感受到。信息处虽说是新生事物,但在机关里仍显得可有可无,平时并没有什么大事,收集同行业的信息,为其他部门服务。报纸、刊物还有一台上网的电脑,成了信息处信息的主要来源。自信息处成立以来,机关的工作效率并没有得到什么明显的提高。于是信息处在机关里的地位就显得可有可无,也就是说不怎么受待见。大家都知道这一点,但都不说什么,其实说了也没用,于是大家便什么也不说。

最近国家发生了一些大事,比如机关裁减。国家机关已经行动了,信息处黄姗的爱人就被裁减了,为了安抚这些被减下来的人,国家机关安排黄姗的爱人去英国进修。故事就从这儿讲起。为了便于了解故事的全貌,有必要交代一下信息处的一些自然状况。

信息处人员一览表:

老姜:男四十六岁,处长。

老洪:男,五十多岁,享受副处待遇。

老李:女,五十多岁,享受副处待遇。

小梧:男三十多岁,有两月婚史,正科级。

宇泓:女,三十多岁,副科级。

小界:女,二十六岁,科员。

黄姗:女,二十八岁,科员。

故事先从黄姗出国讲起。

黄姗的第一封信

几个月前,黄姗终于走出了国门。其实她走出国门和她自己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是因为她的丈夫小王有了公派一年的机会,于是,她便随丈夫去了远在万里之外的英国。这样的机会对许多人来说并不是很多,于是就显得弥足珍贵。早在黄姗的丈夫刚有了要出去进修的消息,她便开始活动了,她不是为丈夫活动,而是为了自己,为了让自己能够顺利地出去。那一阵子,机关所有认识黄姗的人都知道黄姗要出国了,就是不认识她的人,也在纷纷打听黄姗是何许人。那些日子,许多认识不认识黄姗的人,都找各种借口来到信息处,一睹即将出国的黄姗的风采。那些日子黄姗成了机关里的名人。黄姗在那些日子里也显得异常活跃,在办公室里都能看见黄姗穿戴齐整、花枝招展的身影,她对自己目光中所触及的人和物都充满了同情和关怀。那些日子她是那么的温柔和大度,她不再与人计较任何什么,也就是说,什么都没有什么了。能随丈夫去一年大不列颠让黄姗变了一个人似的。她不管见到的人熟悉还是不太熟悉,都一律和那些人道别,仿佛她这一走就永远不再回来了,永别的情景让人难忘。最后黄姗终于办好了停薪留职的手续,并且终于坐上了飞往大不列颠的航班,飞向了万里之外。把同情和关怀的目光也一同带到了万里之外的大不列颠。她只能在万里之遥的英国把同情与关怀变成因特网上的一封短信寄给那些仍水深火热的同事们。于是就有了黄姗的第一封信。

宇泓:

你好!我来到英国已经一个星期了,我这里一切都很好,小王已经开学了,我主要是学英语。来到英国这几天,感触最深的是这里和国内真是不一样。这里的天空是那么的蓝,物质是那么的丰富。就是那些走在街上的小伙子,个个都是那么帅气,干什么都是手脚麻利。这里真是很好呀。宇泓,你要是有机会出国就来英国吧,这里真是不一样呀。机关还是老样子吧?不知为什么,我现在是一身轻松,完全没了在机关时的那种碌碌无为。原来是看什么都不顺眼,一到了这里就没了那种感觉,真是太好了。我有时间还会给你们写信的,把这里的一切告诉你们。我要到楼下的自选市场去买几样菜,好给小王做晚饭,就说到这里吧。希望你们也经常给我写信。别忘了给处里的老姜老洪老李小梧小界带好。祝你们快乐平安!

远在英国的黄姗

宇泓女士

宇泓女士看完黄姗的信,满脸通红,谁也不知道她为什么要满脸通红,两眼也是水汪汪的,像是要哭出来的样子。看完信后,她就坐回到自己的座位前,有一搭没一搭地在翻一本书,其他人都围在电脑前惊惊怪怪地看黄姗的信。老洪和老李最先走回到自己的办公桌前,他们什么也没说,老洪先叹了口气,接下来老李也叹了口气。谁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叹气。叹完气后,他们就各自坐下了,然后就是雷打不动地翻桌上的那几张报纸,那是昨天他们都已看过的报纸,今天的新报纸还没有来,他们就只能看昨天的旧报了。

宇泓是一个三十出头的女人,长相说不上好看也说不上难看,经常爱激动,一激动就脸红。黄姗没走时,在信息处,两人的关系最好。说是关系好,其实就是两人在一起时话还多一些,因为宇泓这个女人没什么朋友,在这种情况下,黄姗的存在对她来说,显得就很重要。黄姗说走就走了,她就有些孤独,没有人爱和她说话。这种状态已经很久了。几年前宇泓这女人还是名职工,在这个局里干一些杂事,那时她已经结婚了,丈夫就是现在这位下岗的技术员。那时丈夫正满怀信心地想成为工厂里的工程师,正当丈夫为远大理想而努力时,工厂改革减员,丈夫就下岗了。当然这都是后话了。当职工的宇泓看着身边的人都是国家干部,她就有些急,这种心情可以理解。都是八小时上班,自己觉得也并没有比别人少干,别人是干部自己却是职工,工资少不说,还有许多不公平的待遇。比较失落的宇泓女士,不知是从哪一天,就和冯副局长有些说不清楚。其实这种不清楚只是人们的感觉,谁也没有看见什么,更没有抓到什么。冯副局长是几年前从部队上转业到局里来的,转业之前就是师级干部,据说是因为作风问题而被处理转业的。这也是听说。但有一点大家都知道,那就是冯副局长的老婆是自杀死的。自杀的原因是,冯副局长,那时还是冯师长,一直和老婆感情不和,闹了许多年的离婚。老婆是他从农村带到部队里来的。老婆还在农村时,两人就闹得不可开交,后来老婆提出,如果让她随军就同意离婚,结果是随了军也没离成。再后来老婆就自杀了,自杀之后,老冯就转业了。人们就相传,老冯是因为作风问题才转的业。

宇泓和老冯不清白,自然也是人们的猜测。原因是那一阵子,宇泓经常往老冯的办公室跑。老冯没事时也很愿意找宇泓说话,那时宇泓刚结婚不久,还年轻。又过了不久,宇泓就参加了市里的党校学习。这是老冯亲自推荐的,这事大家都知道。党校学习之后,宇泓就转干了,来到了老冯分管的信息处。

从那以后,人们有千条万条理由认定,宇泓这个女人是和老冯有一腿的。究竟有没有一腿谁也说不清,这种事本身也说不清,越说不清,就越是有事。从此,宇泓就经常爱激动,一激动就脸红。自此,宇泓就没有了什么朋友。平时还能和宇泓这个女人说上一些话的就只有黄姗了,她这一走,宇泓心里就很不是个味。

其实人们不愿意理宇泓这个女人还有别的原因。人们最不满意的是,她经常分不清哪儿是单位哪儿是家。

说到这里就要说一说宇泓的家了。其实她的家很简单,一个在工厂里当技术员的丈夫,还有一个儿子。丈夫的工厂离机关不远,起初儿子所在的幼儿园离机关也不远。机关的福利还不错,每个月都有一百多块的伙食补助。丈夫工厂也有食堂,搞得却不好。儿子上幼儿园时,先是丈夫每天中午很准时来到机关,就和上下班一样。然后就是宇泓为丈夫和自己去食堂打饭,不一会,热气腾腾,锅是锅碗是碗地端回来。接下来就围在办公桌前和丈夫一起,有声有色地吃。其实这么做也没什么,关键是她丈夫这个人,很不把自己当外人,不停地和所有信息处的人打招呼,就跟到了自己家里一样。吃完饭仍没走的意思,而是大模大样地坐下来,稀里哗啦地翻报纸。这一点刚开始大家也能理解,工厂里看报的机会少,借此机会学习学习,也没什么不好。最主要的是,他翻了一会儿报纸仍没有走的意思。机关的人大都有午睡的习惯,尤其是老洪老李等人,年纪大了,不休息一会儿下午上班就很难受。办公室里有沙发,躺一会儿,倚一会儿,总之机关的人都是要休息一下的。宇泓的丈夫这时仍不走,仍很响地翻报纸。以老洪为代表的一干人等就有些不高兴了,老洪这时就干咳一声说:小吴哇,你们到上班时间了吧?一般人是能听出这句话的弦外之音的,该干啥就干啥去了。小吴这个人却不把老洪的话放在心上,只冲老洪笑一笑说:还早呢,你们休息,我给你们站岗。他以为他的话很幽默,说完不看别人的脸色,倒是把自己先给搞笑了。

小吴这个人,吃亏就吃在太自以为是上,包括后来他的下岗。当然宇泓这个女人是听出来老洪的弦外之音了,但她觉得老洪等人纯属没事找事。自己的丈夫在办公室待一会儿怎么了,不就是待一会儿么,又没吃你又没喝你,办公室又不是你老洪一个人的。宇泓这么想过了,就觉得丈夫这样没有什么不好,让丈夫在有空调的办公室里休息一个中午是很正常的事儿。丈夫毕竟是自己的,自己不心疼还有谁心疼?小吴厚着脸皮在办公室这么耗着,有一多半的责任应该要由宇泓来负。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宇泓是属于什么样层次的女人。看来老冯让她去党校学习也没能让她高尚起来。

这样一来,大家都对宇泓这个女人有意见,很不把她当回事儿。后来宇泓的儿子大了,上学了。学校就在机关的后面,这回不是小吴一个人来了,还带来了他们的儿子。一家三口在中午时分,前呼后拥地来到机关。自从儿子上了小学,一家人才发现儿子的智商有点问题。其实在这之前人们早就看出来了,就是宇泓和小吴没看出来。孩子是自己的好,看哪儿都那么可心可眼。直到上了小学,能算出一位数的加法,两位数就掰扯不明白了。还有就是识字,今天学会了明天准忘。自从发现儿子是这般模样,宇泓这个女人就长吁短叹。小吴每天中午把儿子带来,一进门,宇泓就开始叹气。宇泓一叹气,老洪就一边唱京戏一边拿着饭盆去打饭。众人就笑。

一家三口都在办公室里,中午的信息处就不得安宁了。傻儿子精力很旺盛,从不知疲倦的样子,看什么都新鲜,呜呜地叫着。能安静下来就是看动画片。信息处有一台上网的电脑,这台电脑是信息处存在下去的理由。是它给机关提供这样那样的信息。为了让儿子安静下来,也许是让儿子能从动画中学到一些知识,宇泓每天中午都给儿子在电脑上放动画片。一放动画片儿子就老实了,一双小眼睛睁得溜圆。动画片是有动效的,每次看动画片儿子都要求把动效放到最大。儿子就和动物一样弱智了。

这样一来可以说信息处就鸡犬不宁了。大家都对宇泓这个女人有意见,老洪老李带头把这意见对姜处长说了,姜处长连屁也没放一个。他就是这么一个人,在下级面前还好点,在上级面前,更是没有话说。信息处不受人待见,和姜处长的无能也有一定关系。老洪和老李私下里就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从那以后,老洪老李有什么意见也不对姜处长说了,知道说了也是白说,还生一肚子气。

宇泓这个女人表面上看是家庭观念太重,其实骨子里很自私,自私到都失去了自己。别看丈夫小吴是个下岗的技术员,说话还有些娘娘腔,但在宇泓这个女人的心里可非同一般,让她佩服得五体投地。在家里时,小吴一进家门就有许多话要说,说的都是一些国家大事,从政治说到经济,又从国内说到国外。总之,天上飞的地下跑的,都是他要阐述的对象。这些信息当然大都是他从信息处的报纸中得来的,此时都变成了他自己的观点了。有时也一知半解地看一点哲学书,然后生拉硬扯地和现实联系在一起。这样的丈夫在宇泓这个女人的心目中可就了不得了。丈夫说的话句句都是真理,别人的话都成了谬误。她在机关里张口闭口就是,我家小吴说了。小吴说了这,小吴说了那,成了她的口头语。

小吴在家里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他什么也不需要做,他的主要工作就是看哲学书和看电视,然后就是高谈阔论国际国内的形势。弱智儿子成了他们一块心病,小吴自然有自己的解释,他就冲自己的女人说:贝多芬、毕加索们这些天才都有着生理或者精神上的毛病,但他们却都是天才,谁敢说咱们儿子以后不是个天才?宇泓不敢说自己的儿子不是天才,眼巴巴地望着丈夫小吴,小吴给她点燃了希望的明灯。从那以后,她却有一些瞧不上别人正常的孩子了,觉得别人的孩子是那么的平庸,只有自己的孩子才是天才。在她的眼里儿子就是小毕加索,小贝多芬……

因此,宇泓无论如何也不能让自己的儿子委屈了。在办公室的桌子上,摆满了为儿子买的书,琳琅满目什么内容的都有,她巴望着一不留神儿子就成了天才。丈夫在她的眼里是大天才,儿子在她心里是尚没出道的小天才。她也知道办公室的人对她有意见,但她不能为了让大家没有意见而委屈了一对天才。她装作什么也不知道,该怎样还怎样。

自从丈夫小吴下岗以来,她从没有在丈夫自身找原因。她一直认为是丈夫单位的领导太不是个东西,是有意和小吴过不去。这样的天才工厂不用还想用什么样的人?领导这是嫉妒。在这之前,小吴并不被单位的头头儿待见,嘴上说得比谁都好,可实际做起来,又比谁都差,这种人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平时又清高得很,谁也瞧不起,就自己行,到了关键时刻这种人不下岗让谁下岗?

小吴一下岗,信息处的人们就更容易看到小吴怀才不遇的身影了,他差不多和信息处的人们一起上下班。上班的时候,他搬一把椅子坐在宇泓的身边,把信息处昨天的报纸都拿到自己的眼前,然后很深刻地看报纸,一边看一边思索,叹气摇头。这时他不会说话,他知道他说什么也不会有人搭茬,他知道没人待见他。他此时装了一肚子话,这些话只能回到家里和自己的女人一吐为快了。

中午时分是一家人团聚的时刻,弱智儿子的出场是宇泓一天里最高兴的时候,也是她一天中最累的时候。她一边督促儿子吃饭,一边计划吃完饭后,是该让儿子先看动画片还是学童话。总之,她的心思都用在培育天才上了。儿子却很不争气,她为儿子读童话,儿子一边流口水一边说:妈,我想睡觉。她就很生气地说:只有没出息的人才只知道睡觉。这时老洪等人已经睡了,她这么说,老洪等人一定生了一肚子气。她就举起一只手冲儿子说:这是几只手指头?儿子说:一只手。宇泓就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她没心思教儿子了,便让儿子看动画片。一看动画片儿子就高兴了,流着口水一副乐不可支的样子。

中午一过,她显得很累,坐在办公桌前打瞌睡,有时也流出口水。这时丈夫小吴已经回家了,下午他送走了孩子就算下班了。他要回到家里睡上一觉,晚上等女人回来还要说许多国家大事,当然还有许多对社会对单位领导的不满等等。宇泓觉得丈夫的话太正确无比了,这个社会真是对丈夫这类人太不公平了。她坚信丈夫迟早有一天会有出头之日的,现在没有出头只是时间没到。

黄姗这女子

宇泓自从黄姗去了英国以后,她就开始羡慕黄姗,她觉得黄姗的命比自己好。黄姗的丈夫小王也是下岗,可下岗和下岗却有很大的不同,人家一下岗就去了英国。宇泓目前又崇拜一男一女两个人,男的就是自己的丈夫小吴,女的就是黄姗。

黄姗在谈恋爱时宇泓就觉得黄姗这个女子非同小可。那时黄姗一口气谈了三个对象,其中有一个就是现在的丈夫小王。她谈对象时不是一个一个地来,而是三个人一起来。这就需要很高的智慧和胆量,有时还要胆大心细。黄姗一口气谈三个对象,她不是在玩弄男人,如果那样的话,黄姗也就不是黄姗了。她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她要找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她的想法并没有错,认为自己的行为充满了善意。

也就是说,黄姗这个女子在三个男人之间,游刃有余地来往了有两年之久而没有穿帮,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她的精明之处在于这三个男人都觉得黄姗是自己的唯一,根本没有感到危机四伏。黄姗穿行于三个男人之间,那一阵子她就像一只候鸟,这一阵飞向那儿,过一阵又飞向这儿。她随时掌握气候的变化,什么季节穿什么衣,什么季节化什么妆。总之,她把三个男人搞得五迷三道。

黄姗另一个聪明之处在于,她不仅掌握着三个男人的心理,同时自己一直保持着冷静,她在冷静地分析着三个男人的优劣,也可以说三个男人各有所长,有的家庭条件好,有的长相不错,还有的老实厚道。黄姗也时时困惑,为什么这些优点不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但她很快就能从这困惑中解脱出来,要不然她也就不是黄姗了。她知道熊掌与鱼不可兼得的道理。这么一想之后她就没什么可困惑的了。她最后之所以选择了小王而不是另外两位,是因为她感到小王这人日后会有所作为。那时小王只身一人在这座城市,大学毕业能留在这个城市本身就已经很说明问题。还有一点就是,小王在国家机关工作,日后会很踏实,人也不会太出格。在当前红尘滚滚的社会中,黄姗不可能不务实地想一些未来和现在。这就是她的聪明之处。她和小王结婚后不久,另外两个男人也相继结婚了,没多久,一个出现了第三者离婚了,另外一个日子过得很不顺,正准备离婚。到了现在,黄姗自己也觉得当初决定是英明的。现在虽说小王也下岗了,可这种下岗比上岗还要实惠。能在大不列颠居住上一年,还有比这种下岗更荣幸的吗?

自从黄姗和小王结婚以后,黄姗就和自己的母亲结下了仇恨。原因是母亲不同意她和小王结婚,在这三个男人中,母亲最不喜欢的就是小王,小王不会讨黄姗母亲的喜欢。母亲无法改变黄姗的决定,到最后只能是母女不和了。其实这也没有什么,一般情况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切都会好起来的。黄姗要把事情做得滴水不漏,因为这一段时间,她无法和母亲处好关系,一定会有人说三道四;她为了不让人家说三道四,便开始说母亲的坏话,她要先下手为强,把母亲推上道德被告席。

每到星期一,一上班,她就向每个同事述说这两天遇到的不幸,说周末回母亲那里去,母亲如何不让她进门,进了门之后,母亲又如何冷言冷语;说是让她偿还这么多年来的抚养费,要是不交就当没养她这么个女儿等等。字字血声声泪的,听得老洪老李也是眼泪汪汪的。他们都是有儿有女的人,他们站在亲爹亲娘的角度都觉得黄姗的母亲做得太过了,太不应该了。他们一致同情黄姗,都说黄姗并没有做错什么,错的是黄姗的母亲。黄姗在人们这里得到了同情,擦干了眼泪,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了,反正她已经把心里的负担甩了出去。

其实母亲并没有像她说得那么严重,母亲只是有些不高兴,闲言淡语地说了几句黄姗。如果换成别人,说一说也就过去了,但黄姗不一样,她不能在任何人面前吃亏,否则就不是她黄姗了。她忍不下这口气,和母亲大吵起来,然后离开母亲的家。

在单位黄姗也是向来不吃亏的,只要有便宜有机会,就寸土不让。例如机关发水果、大米什么的,总是她先挑。大的好的留下,小的差的留给别人。当然大家都不太高兴,但一想到目前黄姗和母亲的矛盾,觉得她也挺不容易的,就算了,容忍了。其实人们都挺善良的。

这次小王先是下岗,曾一度让她对自己的眼力产生了怀疑,但随着小王又被宣布出国进修,她很快又肯定了自己。她经常对宇泓说:其实婚姻就是押宝。押上了也就押上了。宇泓对她这句话深信不疑。她还说:其实爱情不爱情的,那是骗人的,和谁都能过一辈子,只要对方对自己有用,这日子就能过下去。宇泓对她这句话半信半疑。

黄姗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这么多年她就是这么过来的,而且感觉很好。上学时,她就入了党。后来她说,大学时的党支部书记爱找女生谈心,当然党支部书记是一个岁数很大的男人,不少女生谈过两次就不谈了,只有她一个人坚持了下来,结果是只有她一个人入了党。毕业时,她现在所在的机关去学校挑人,因为她是党员就被选中了。这更强化了她的这种人生信条——那些虚的都没用,只有利于自己的那才是真的。

老洪和老李最后也看出了黄姗这一点,都觉得现在的年轻人比他们那时候不知要强多少倍。要是当初自己有黄姗这两下子也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

老洪和老李

老洪和老李可以说是一对冤家,他们从开始工作就没有分开过。可以说他们也是机关的元老了,差不多机关成立他们就在这里工作了。那时他们都还年轻,年轻的他们有许多梦想,他们也都曾为自己的理想奋斗过,结果就是今天这个样子。

那时他们的最大理想就是当处长,他们是这个机关的元老,差不多所有和他们一起进机关的人都是处长了,就是现在信息处的处长——小姜(他们从来都把姜处长称为小姜)比他们的资历要浅得多,都当上了处长,只有他们还只是享受副处待遇的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