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58节(2 / 2)


  另一边,徐昭明兄长风风火火地点了人手去帮国子监维持秩序,由于他们在军中练惯了,走路快得带风,所以抵达时正好碰上徐昭明和寇承平等人会师。

  徐昭明兄长远远便见到国子监大门前闹哄哄的,比菜市场还喧嚷。再定睛一瞧,他弟弟的脚步似乎突然凝固了,跟着其他人一起抬头看向国子监前拉起的醒目横幅。

  一行大字很快映入徐昭明兄长眼帘:这个小明不是人,天上神仙下凡尘!

  徐昭明兄长:?????

  最初的迷茫过去后,徐昭明兄长就看到横幅底下站着一溜穿得花里胡哨的小纨绔,每个人手里都拿着面写着个“明”字的旗子呼啦啦地摇!

  许是因为国子监是读书的地方,这群小纨绔们还挺有秩序,只摇旗没呐喊,十分文明地招呼迎接今天要上场的种子选手徐昭明!

  瞧瞧那殷殷期盼的小眼神,里头明明白白地写着:小明啊,今天一定要争气!你是我们唯一的希望!

  这时国子监门口的人越聚越多,关注到横幅的人也越来越多,许多人看懂横幅的意思以后都不由自主地看了徐昭明一眼。

  这个有名的小乐痴,对这次文会这么有信心的吗?

  真叫人想不到啊!

  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徐昭明兄长眼睁睁地看着自家弟弟先是一脸震惊和错愕,接着就,欢欢喜喜地跑过去和那群小纨绔会合!

  不是,你小子就没想过你可能第一场就被淘汰吗?!

  徐昭明兄长思忖片刻,下令让跟着来的人向后转齐步走,哪里来哪里回去。

  他对不起娘。

  他得承认他不敢进国子监看这场文会。

  光看这开头,就不像是什么正经文会。

  谁知道这群整天胡作非为的小纨绔会把文会闹成什么样?

  他不能眼睁睁看着弟弟丢脸,所以还是原路返回吧。只要不看,就可以当没事发生!

  作者有话要说:

  小意儿:哥哥一劝,豁然开朗

  谢哥哥:陷入沉思.jpg

  *

  看到很多小可爱纠结铅笔的事,首先,铅笔有没有用,各人有各人看法,就不多哔哔了,只说一句,在这里它不是用来练字的。

  再说说铅笔能不能在宣纸上写的问题,古人写字也不是人人都用宣纸的,宣纸的原料是青檀皮,就想想吧,有多少青檀树皮可以剥。

  宋朝以前比较多的是麻纸藤纸,宋朝开始流行竹纸,还有各种混料纸,尤其江南一带多竹,就用来做造纸原料了。

  那时候的纸具体是什么样的,软不软硬不硬,我也没摸到过,但肯定不是全民用宣纸。就是因为造纸原料不断改进,从宋朝开始印刷业就快速发展~

  我们可以假设工匠技艺高超,造出来的纸已经可软可硬,这样就不用考虑铅笔写宣纸的问题了!

  最后,说到竹纸,《盘秦》里的扶小苏就叫人搞出来过,《闲唐》里的小王爷也叫人改良出来过,大家可以去看看!(咦话题怎么突然变了

  第73章

  事实证明,徐昭明能和寇承平他们玩得好不是没道理的,他兄长看到后转头就走的场面,他一点都不觉得承受不来,反而觉得小伙伴们对自己真好!

  看看,这么用心给他准备惊喜,还和他穿上了同款花里胡哨的战袍,陪他一起当一干身穿监生服的同窗里最亮眼的存在!

  瞧见盛景意被寇承平他们簇拥在中间,徐昭明开开心心地跑过去跟他们会合,说道:“看到第一句,我还以为你们在骂我呢,这你们都想得出来!”

  寇承平说道:“谢贤弟想的!”

  这“谢贤弟”自然是盛景意。

  盛景意笑道:“我也是听别人说起的,改了改拿来用!”

  标语嘛,就是要新奇,要耸动,要夺人眼球,要不怎么能一下子吸引住别人的目光。

  徐昭明经他们这一闹,原本那点小紧张全没了,输赢其实没什么要紧的,要紧的是大家一起做一件事,至于做得好不好,谁会在意啊!徐昭明雄赳赳气昂昂地说道:“你们放心,我一定不丢咱们的脸!”

  一行人说说笑笑地入内,走到哪都引得许多人侧目,大家一眼看去只有一个感觉“哦那群学渣小纨绔来了”。

  只有少数人多看了几眼,注意到这群小纨绔里多了个人,且这人眉眼俊秀,却戴着个口罩,叫人忍不住好奇他整张脸到底长什么样。

  有八卦的家伙一打听,才晓得最近徐昭明他们常带着这位“小谢公子”玩,听说是临京谢家的远亲,对方与谢谨行这位“谢家玉郎”一同来的金陵。

  提到谢谨行,话题便又转了个弯——

  “也不知张祭酒有没有请谢公子。”

  “听说今儿韩府君会来,谢公子应当也会来吧?”

  “真是可惜了啊……”

  在稀稀落落的惋惜声中,一人身着青衫缓步迈入国子监,不是谢谨行又是谁。

  与他并肩而行的还有如今的金陵城一把手的韩端,他俩倒不是约好了,只是在国子监大门前碰上了而已。

  两人都是表面功夫一流的人,见了面自然客客气气地相互问好,有说有笑地并肩往里走,画面看起来说不出的融洽。

  旁人见韩端两人谈笑风生,皆是风度翩然,不由感叹今年金陵气运颇佳,竟让当年两个临京最受瞩目的年轻人又在这里相逢,叫他们也有机会见识到当年“临京双英”齐齐出没于各大文会的风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