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二百九十四章香味肥皂(1 / 2)





  华夏很早的时候,洗脸、净手、浴身只能就地取材,洗头用淘米水,洗衣用草木粉。最早的肥皂是洗涤用的粉剂"澡豆",因以豆子研成的细末作为主料制成而得名。

  澡豆最早出现于魏晋时期,到了唐代可以说进入了鼎盛阶段。

  当时的唐代名医孙思邈说:“面脂手膏,衣香澡豆,士人贵胜,皆是所要”,指出澡豆是人们的生活必需用品之一。按唐代的风俗,逢到腊日,君长要赏赐臣下面脂、澡豆等护肤用品,地方也可以将澡豆进贡给皇家贵族。

  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曾记载,把猪的胰腺的污血洗净,撕除脂肪后研磨成糊状,再加入豆粉、香料等,均匀地混合后,经过自然干燥便成可作洗涤用途的澡豆。

  澡豆制作过程中,将猪胰研磨,增强了胰腺中所含的消化酶的渗出,混入的豆粉中含有皂甙和卵磷脂,后者有增强起泡力和乳化力的作用,不但加强了洗涤能力,而且能滋润皮肤,所以它算是当时一种比较优质的洗涤剂。

  然而,由于要大量取得猪胰腺这种原料委实困难,受到了原材料的极大制约,所以澡豆未能广泛普及,只在少数上层贵族中使用。

  到宋代时,这个经济繁荣与自由的时代,“肥皂”逐渐成为商品在市场上流通了。

  当时市场上已出现售卖皂荚的店铺。各种皂荚中,以“猪牙皂荚”品质最低劣,去污能力弱,也毫不滋润;以浙江一带的“肥皂荚”则去污能力强,气味也浓郁。

  后来,人们更进一步把去除了种子的皂荚捣烂,做成球状,如橘子般大小,供洗面、洗身之用,俗称“肥皂团”。

  宋人周密《武林旧事》卷六(小经纪)记载了南宋京都临安已经有了专门经营“肥皂团”的生意人。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录了“肥皂团”的制造方法:“肥皂荚生高山中,树高大,叶如檀及皂荚叶,五六月开花,结荚三四寸,肥厚多肉,内有黑子数颗,大如指头,不正圆,中有白仁,可食。十月采荚,煮熟捣烂,和白面及诸香作丸,澡身面,去垢而腻润,胜於皂荚也。”

  只是由原料产地及成本的制约,市场上还是以“皂角”店为主。

  虽然到清朝的时候,受到西方制作肥皂技术的启发。在“澡豆”的制作工艺方面加以改进,在研磨猪胰时加入砂糖,又以纯碱或草木灰代替豆粉,并加入熔融的猪脂,混和均匀后,压制成球状或块状,制作跟香皂极相近的“胰子”。

  清末时期,北京一地有胰子店70多家,但最终受到肥皂工业兴起的冲击,华夏传统肥皂慢慢被西方肥皂所取代。

  相对于华夏的肥皂产生,西方肥皂则处于领先地位。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肥皂配方起源于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的时候,人们便将1油和5份碱性植物灰混合制成清洁剂。

  在欧洲关于肥皂起源的传说很多,一说古罗马的高卢人,每遇节日便将羊油和山毛榉树灰溶液搅成稠状,涂在头发上,梳成各种发型。一次,节日突遇大雨,发型淋坏了,人们却意外发现头发变干净了。

  又传说,罗马人在祭神时,烧烤的牛羊油滴落在草木灰里,形成了 “油脂球”。妇女们洗衣时发现,沾了“油脂球”的衣服更易洗干净。

  另外,还传说肥皂源于古埃及。

  在很早很早以前,埃及国王胡夫便设宴招待宾客,热情周到。有一天,由于来往的客人较多,厨房里的物质散放在那里,人也难得转动身子。可就是在忙乱中出差错,食品师不小心,一脚踢上了油凳,一盆满满的油碰翻了,洒满一地,伙夫们都赶来帮忙收拾场地。他们用手将沾有油脂的灰捧到厨房外扔掉,再回到水盆里洗手。

  这时,他们意外地发现手洗得特别干净,比以往洗手要省时省水多了。师傅们都觉得奇怪,他们叫来主人,也用炭灰撮手再去洗手,用这种方式来除污,同样收到良好的效果。有位喜欢讨好的监官,报告国王说厨师把油浪费了,应该定其罪过。

  当国王知道他们发明了一种新洗手方式后,没有采纳监的进谏,还吩咐手下的人照厨师的办法做出沾有油脂的炭灰块饼,放置在洗漱的地方,供客人使用,实际上这也就是肥皂的雏型。

  到公元70年,罗马帝国学者普林尼,第一次用羊油和木草灰制取块状肥皂获得成功。

  考古学家在意大利的庞贝古城遗址中发现了制肥皂的作坊,说明罗马人早在公元2世纪已经开始了原始的肥皂生产。

  这项技术后来又传到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下令建厂,世界上最早的具有规模的肥皂工厂便在英国的布里斯吐勒城建成了。

  1790年,法国的尼可拉卢布兰发现了可以使用海水盐来提取碳酸钠的方法,从此结束了从草木灰中制取碱的古老方法。